白描:国画的基础

线条在人类绘画中有共同的重要地位。几万年前的欧洲及南亚岩画,就是用线条勾勒出动物人物的形态,非常生动。

而可以说,世界上各种画种,没有一种像中国画这样,将线条的地位奉为如此之高。究其原因,盖因为书画同源这独特的历史渊源,而且因为书法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,而同时进一步反过来影响绘画的技巧。

中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为战国时期的《龙凤仕女图》,为一张精美的线描帛画。而最早以画家题名的绘画作品,为顾恺之的作品,包括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《女史箴图卷》,也都是以线条为中心的平面绘画作品。

《龙凤仕女图》
《女史箴图》局部

白描就是以墨线为主的绘画手法。线为笔之体现,而笔墨为国画之本,故白描为学习国画的最基础的出发点。

白描的基本要素以墨线表现形体。最初为以线勾勒轮廓,如上面的《龙凤仕女图》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墨线的地位开始出现多样化。到了顾恺之(约348年-405年)的东晋,书法艺术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位,篆隶楷(正书)章草行书等形态都已经非常成熟。特别是行书的行笔,有如绘画。书圣王羲之去世时(361年),顾恺之只是十二三岁。这时候书法的各种笔法,应该极大影响顾恺之的笔法和技法。其绘画已经远非只以线条描绘外形,而是外形及内在结构及细节非常丰富。其对人物(特别是衣服)的描绘线条,独成风格,后世称之为高古游丝法,春蚕吐丝法,其特点是线条圆转,具有篆书的味道。顾恺之的绘画虽然常有着色,但其种类仍归于白描(设色白描)。

陆探微(?-约485年)大约毕顾恺之晚近一个世纪,为南朝时画家,与顾恺之和张僧繇合称六朝三大家,所谓“张得其肉,陆得其骨,顾得其神。”陆没有一幅真迹留存至今,对其作品的了解只能从谢赫(南齐)的《古画品录》,张彦远(唐)的《历代名画记》等的描述中得到。在白描的技法上,陆探微开创了所谓密体,与唐朝画家吴道子的疏体相对应。

顾恺之和陆探微为“密体”,而张僧繇和吴道子为“疏”。